我们经常见到报纸、电视、微博上的媒体记者以及拍卖场上的买家把拍卖场上的几个术语给搞混,比如,有人把拍卖图录上标的估价说成是拍卖底价,或者把拍卖师在场上报出的起拍价也叫做底价;我们也常常看见媒体在报道拍卖成交情况时把拍卖场上的成交价(落槌价)与拍卖公司按惯例加上佣金后报出的价位混为一谈。今天我想聊聊拍卖场上各种价格的表达方式。
首先说说“底价”。俗语上常说的拍卖“底价”在拍卖专业术语中叫做“保留价”,即委托人(卖家)同意出让拍品的最低价位。按照拍卖的规矩,“保留价”不是由拍卖行来决定的,而是由卖家来定的,最多拍卖行在卖家定“保留价”时给出一定的建议而已。一般来说,卖家总是希望把“保留价”多定一些,拍卖行的人总想多压低一点;卖家一般也会要求对保留价进行保密。因此,许多拍品无论是成交了还是流拍了,场上的人们都无法知道确切的拍卖“底价”。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拍卖会时尽量不要用“底价”来进行描述,因为记者是不太可能知道确定无疑的“底价”的。也许,就算是拍卖行里只有业务主管和拍卖师等几个人才可能知道拍品的“保留价”!
而“起拍价”是场上拍卖师报出的起始报价,一般比“保留价”要低一些,这个价格一般不由卖家决定,而是由拍卖行根据对拍品“保留价”、竞买人数量、预估的成交价位等因素分析判断之后决定的。甚至多数情况下,“起拍价”就是拍卖师在场上随机应变临时决定的,真的就是一种技巧和策略价位。拍品起拍之后,买家都参与了几轮竞价,但最后依然有可能不成交,因为没到“保留价”。
一般情况下,拍卖行给拍品标明市场估价都会标出一个价格区间,比如20000——24000元,前面的数字可以称作为“下估价”或“低估价”,后面的价位称为“上估价”或“高估价”。需要注意的是:
1、拍品的“估价”与拍品的“保留价”无关,“保留价”也许低于估价区间,也许高于估价区间,更多的可能是在区间之内,因此“保留价”不一定正好等于“下估价”;
2、“估价”与起拍价无关,“起拍价”也可能低于估价区间,也可能是在区间之内,但高于“上估价”的情况不多。因此“起拍价”也不一定要等于“下估价”。
3、对于文物艺术品这样增值空间较大的拍卖品,拍卖行对拍品的“估价”不一定与实际的成交非常地吻合。因此,不能说明成交一定就应该在估价区间内或高过这个区间,“成交价”低于“下估价”不一定就说明一定拍低了!
只是有时候拍卖公司为了图省事,而把一些拍品的“保留价”设定为“下估价”,或有些拍卖师图省事,都从“下估价”起拍,才会让人们有了误解,觉得拍卖图录上每个拍品的“下估价”就是拍品的“保留价”或者是拍卖场上的“起拍价”。估价区间只是一个拍品市场价位的参考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