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内地网络热炒的白领新标准,按这一标准,能够称得上白领的,不仅要月薪2万元以上的收入标准,还要有房有车有闲有品,有独特的娱乐方式,有钟爱的时尚品牌……上述标准出台后,不少网友汗颜,自己拖了白领的后腿。
这个新标让人想起不久前香港社会热炒的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的“中产论”。
曾俊华在公布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后,被人指责没有提供太多令中产人士受惠的措施,怀疑他不了解中产疾苦时,这位月薪超过30万港元的“财爷”马上反驳说,自己不仅了解中产,而且本身家庭也是中产。他父母是专业人士,他本人在美国进修后回港发展,子女也是中产,儿子在酒店工作,每日站立十多个小时,因此他也了解中产的情况。曾俊华认为,更主要的是,中产是一种生活风格,有人认为喝咖啡、看法国电影的人是中产,他自己也喜欢看电影及饮茶,与一般中产没有太大分别……
不论是内地的白领新标还是曾俊华的“中产论”,在金钱标准部分,似乎都值得商榷。但笔者认为,在社会普遍倾向用收入、资产来界定不同社会阶层的时候,用生活态度来界定阶层确实属于另辟蹊径。
上述讨论有一点同样对投资者有所启发,即在投资的世界里,我们或许应该要有新白领或中产心态。
避免赌徒或暴发户心态
什么样的投资态度才是中产应有的心态?
首先当然是手头有较多闲钱,但在投资上又懂得分散和耐心等待。不论是新白领还是曾俊华的中产概念,给人感觉都是流动资金较多、收入较好的一族群。由于闲钱较多,这些人多数不会孤注一掷像赌徒那样押宝,而是会选择多元化。另外一点,他们会有节制,对于已经投出去的钱,即使出现重大损失,也不会影响到家庭生活。
曾经获得2009年彭博全球对冲基金业绩排名第二位的张承良博士便很看重这一点。他介绍,自己所管理的对冲基金在选择投资者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对方是否非常在意这笔钱的短期收益。由于对冲基金的业绩波动通常较大,他所乐见的投资者是那些真正有闲钱的人,不会因为短期的波动而急躁不安,更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生活,这样他们才会愿意长期地持有某只对冲基金。据悉,他管理的对冲基金在2008年最惨淡的时候也曾经下跌了近40%,但绝大部分股东都没有离场,到2009年的时候,该基金赚取超过200%的回报,股东当然也受惠。张博士介绍说,这些股东身家不凡,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便是投入的资金全部亏掉,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做个爱学习的投资人
其次,不论是新白领或是曾俊华的中产心态,其实都隐藏着善于学习与热爱学习的含义。想必大部分人会认同,绝大多数靠奋斗发家的新白领或是中产阶层,都是较有知识的一群人,而且也是比较爱学习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投资知识有较高的求知欲,不仅会去了解经济或是政治事件对投资的影响,还会了解不同投资产品的风险所在。
一位在香港经营多年家族对冲基金的S先生便是一个例子。如今管理数十亿港元资产的他在20多年前,还只有计算机本科的知识。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先后摸透了复杂的债券与商品期货交易规律,然后又掌握了外汇和股票投资产品的设计和金融财务模型。回想起来,他说做投资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他本人特别喜欢了解各种投资产品价格波动的规律,以及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联动效应。
“当你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也不会觉得累。”他说。在早期,为了验证一些金融投资书本上的规律,他甚至可以好几天不睡觉,用不同的模型来测算同一个规律的可行性,这种体验让他迅速熟悉了市场规律。
除了股票与债券,S先生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同样斩获不小,投资的一些科技创投项目获得数倍的回报。但他往往并不图在项目上市IPO后退出,而是在有新买家时,只要出价合适,他便会退身而出。他的理念是,私募股权投资是流动性较差的一种另类投资类型,如果有较好的流动性机会,他会牺牲一些溢价空间。当然,他往往还会保留极小一部分股权,以图公司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所以说到底,做投资要有中产态度,就是对投资要先有一些认识及研究,亦对宏观政经大势有基本掌握,要令投资组合多元化,更宜采用较从容的态度应对,不把自己的投资孤注一掷,以免一旦做错投资决定可能要全盘亏损,而令自己产生太大心理压力,这样反而更容易做错决定。